《日本经济新闻》1月17日发表题为《阿尔茨海默病终将被攻克》的文章,作者是该报编委矢野敏彦,文章编译如下:
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人来说,实验性阿尔茨海默病药物lecanemab是期盼已久的药物。从20世纪80年代起专注于开发治疗认知功能衰退药物的日本卫材公司,终于将可减缓病情进展的药物lecanemab投入实用。这款药品本月内将先在美国上市。在日本,该公司也于1月16日就获得制造和销售许可提交了申请。目前,即便医疗手段日新月异,人类还是对阿尔茨海默病束手无策。将来,阿尔茨海默病有可能不再被称为“不治之症”。
lecanemab是针对β-淀粉样蛋白的、延缓病情加剧的药物。这种蛋白被认为是引发阿尔茨海默病的因素。如果患者大脑内的β-淀粉样蛋白不断累积,虽然一开始没有什么大碍,但神经细胞会逐渐死亡,海马体也会逐渐衰退。lecanemab是基于2000年前后出现的上述理论被开发出来的。
一开始,这是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对生活在北极圈、患有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人进行研究,找到了治疗的关键所在——可溶性β-淀粉样蛋白斑块。如果针对它制造出抗体,或许能生产出划时代的药物。就这样,以斯德哥尔摩为基地、由大学发起的创业公司得以成立。看中该研究项目潜力的卫材公司在2005年与之建立合作关系,之后主导进行了实用化研究。2014年,美国渤健生物科技公司也加入进来。
延缓病情加剧的药物旨在预防和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进展,这些疾病通常是顽疾。开发活动的成败取决于策略的质量,例如临床试验的组织方式。据说开发成本大部分花在了这个试验上。这是考验制药公司实力的地方。
在lecanemab的二期临床试验中,研发人员利用统计学计算出了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能最大限度发挥药效的剂量和频度:每两周一次,每公斤体重10毫克,以静脉注射方式给药,持续18个月。就这样进入了末期临床试验。当初设定,与安慰剂相比,该药抑制病情进展的效果达到20%就算合格,但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效果达到27%。去年底,世界最权威的临床医学杂志刊登了相关论文。
现在也有几种适用于认知功能衰退患者的药物。20世纪90年代后期,卫材公司在世界上率先投入实用的安理申就是代表,但这些药物都是治标不治本。
相比而言,延缓病情加剧的药物直接作用于发病机制,去除β-淀粉样蛋白,并减缓认知功能衰退的速度。国外的大型制药公司纷纷尝试开发,但都没有成功。这就是lecanemab被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原因。
但是,这种药物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期待还是个未知数。假设患者在一年半时间里不接受任何治疗,病情恶化程度为100,如果认知功能的衰退被抑制27%,就意味着恶化程度为73。也就是说,患者症状不会消失,也不会迅速好转。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患者会是治疗对象。据卫材公司介绍,使用该药物可以使患者病情发展至下一阶段的时间推迟3年左右。阿尔茨海默病大多在一个人75岁以后发病,并在约10年时间里不断进展。考虑到人的寿命有限,延长其生活自理的时间意义不小。来源:参考消息网